作為講臺灣比賽茶內(nèi)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,我解讀一下臺灣比賽茶到底劃算否
三部曲的稱呼好玩而已,其實我只是淺淺地聊一聊,畢竟臺灣每年幾百場比賽,我沒條件和經(jīng)濟實力去做全面調(diào)研。有的實際喝過,有的道聽途說,我選擇聽起來有邏輯的素材會記錄下來。
對于東方美人的比賽茶,有夏茶和冬茶兩個時節(jié)的比賽。選擇夏茶的為好,東美的冬茶平均風味比夏茶明顯遜色。
按地理位置的東方美人比賽,在新竹、苗栗、桃園三個比賽里選擇都可以,都權威。相對而言我喜歡新竹的,歷史積淀、故事、和名家更多。至于新竹縣里選峨眉鄉(xiāng)的還是北埔鄉(xiāng)的,目前我沒充分的來源對比,兩個鄉(xiāng)的東美我都會賣,沒高下之分。
從性價比角度,東美比賽茶選擇優(yōu)良獎很劃算,價格和東美不參賽的名家普貨比起來差不多,風味也差不多,但顏值肯定是優(yōu)良獎更好。
顏值在大陸茶葉比賽中的因素占比也挺大的,要做精篩,梗、黃片等等要篩干凈,以及勻整度越高越好。
東美比賽茶三等獎的風味明顯飛躍了,價格也一下子上去了,但仍低于1w一斤關口,從品鑒享受角度還可以接受。等級再高的得獎茶就不談性價比了,但肯定是好貨,不會玩炸胡。
昨天茶友突然想起來還有去年的新竹縣三等獎東美,拍了張照
新竹縣東美比賽茶優(yōu)良獎和三等獎我預計8月底拿到開售。比賽主辦方8月8日把貼封條和防偽標貼的罐子發(fā)出來。
今夏新竹縣比賽茶No.1是名家兼地主徐耀良。下圖中是他的獨子徐家少爺。
徐家少爺同時也是比賽茶的評委之一,如下紅框。從理論上講,由于茶樣標記的周密設計和盲品方式,同時當運動員和裁判員也不會搞貓膩。但實際上出于避嫌,在大陸的權威性比賽中如天心巖茶村斗茶賽,評委是不能送樣參賽的。
臺灣茶海拔最高的是梨山茶區(qū),但由于說起來十分啰嗦的原因,梨山這一帶其實沒有比賽。市面上的梨山比賽茶的主辦方,梨山去送樣的很少,缺乏權威性,不建議追求之。
海拔比梨山低的阿里山、杉林溪的比賽茶,我缺乏實際品飲的樣本積累,目前不表態(tài)。
傳統(tǒng)的“北文山 南凍頂”里頭,去年有緣喝到茶友收到臺北表哥寄來的文山包種比賽頭等獎,喝了幾次細品,感覺比非比賽的傳統(tǒng)等級里的云仙要好些,但不明顯??偟膩碚f文山包種就那個樣子了。按傳統(tǒng)等級買非比賽的即可,不必追求比賽茶,推薦云仙和翡翠兩個級別的文山包種。
凍頂烏龍比賽有賽出選手制茶水平的,即選人不選茶。對于選茶的情景,由于傳統(tǒng)凍頂是焙火較重的,褪火時間較長,陳年老凍頂風味更佳,所以不建議購買凍頂比賽茶。
與凍頂類似的現(xiàn)象還有木柵鐵觀音。
還有大把的非核心產(chǎn)區(qū)的茶葉比賽,不建議追求,隨緣喝到即可,如靠太平洋那側的臺東、花蓮的茶、如南部恒春墾丁的茶、中部南投縣一般般的產(chǎn)量巨大的低海拔茶,這些都不要在意比賽茶。
此外,紅茶和綠茶不是當代臺灣茶的強項,有比賽茶的,如三峽碧螺春比賽。對于好奇寶寶,有機緣嘗嘗得獎茶可以,不貴的,但不要抱過高期望。
還有一種基于比賽的特殊情況,叫拍賣。不是每個茶葉比賽里的No.1都會進入拍賣。相當于本來對No.1的定價10w一斤的,進入拍賣后翻四五倍以上很正常,毫無性價比可言,屬于有錢任性還要去搶才能搞到的性質,因為量確實很小。
每年幾百場的權威的和亂哄哄的比賽,足夠茶農(nóng)茶廠、茶商、愛茶人士和吃瓜群眾們經(jīng)常用來聊天、八卦、和比來比去,耳熟能詳?shù)某潭认喈斢诳醋闱蛸愂隆?/p>
從臺灣島內(nèi)的消費者角度,對于中老年的有錢群體,在紅豆杉打磨光亮的茶桌上,如果不擺上幾罐特等獎、頭等獎的比賽茶,也說不過去嘿。
臺灣各個茶產(chǎn)區(qū),舉凡小小的生產(chǎn)班、到生產(chǎn)合作社、專業(yè)社區(qū)、乃至農(nóng)會、公所,各級大小單位都熱愛主辦比賽。得獎級別較高者,身價大漲,除了他的得獎茶,當年生產(chǎn)的普貨都能售價上雞犬升天。所以許多人勇于參賽,樂此不疲。
臺灣比賽茶的主辦單位很少出現(xiàn)虧損的,但對參賽方而言還是存在風險的,凡是比賽,難免輸贏,其中的辛酸、樂趣、和盈虧,對參賽的茶農(nóng)茶廠茶商而言,自有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因素。一般來說,如果只能拿到優(yōu)良獎,那就是微虧,如果沒拿獎則虧損更大。
不同的比賽,規(guī)則不盡相同。一般來說,參加一場比賽,茶農(nóng)需交出二十一斤茶。茶葉比賽對干茶顏值要求比較高,茶農(nóng)需要比平時賣的茶要更加精剔,需要格外仔細地挑出黃片、老葉和碎末末等。精剔后,再為了迎合這個比賽的口味,進行一次焙火。所以總共需要準備三十斤毛茶才夠用。在大陸的烏龍茶和紅茶比賽,也差不多這個邏輯。
二十一斤茶中,主辦方會把其中二十斤包好,先放一邊。如果得獎,則主辦方會把這二十斤茶裝入特別制作的茶罐,貼上印刷有名次的標簽,對外出售。事先和茶農(nóng)之間有協(xié)議價的,主辦方可以賺協(xié)議價和售價之間的差價。有的主辦方會搞當場封罐拍賣活動。有的主辦方會把封罐還給茶農(nóng)自行銷售,主辦方賺個服務費。
二十一斤茶中,有一斤,主辦方分成兩百克的茶樣三包(臺灣的一斤是600克),其中一包和包好的二十斤放在一起,作為展售時消費者試飲使用。另外兩包共400克,作為評審樣。
評審時用標準審評杯,一泡三克。即使過關斬將,一路升級,到頂最多用掉30克,剩下的半斤多,主辦方就笑納了。參賽的茶,哪怕沒得獎的茶,按品質檔次,一千元人民幣要的。有的大型比賽,參賽的茶多達四千至五千點,一個點代表一個參賽者,所以用剩的評審樣就能有兩三千斤,可賣兩三百萬元人民幣。對于小型比賽,規(guī)模縮掉一個數(shù)量級,那主辦方靠賣剩余的茶樣可以保底賺二三十萬元人民幣,這就是寶島每年茶葉比賽泛濫的原因。
從茶農(nóng)角度,再來計算一番。一般來說,想認真參賽的話,會選用不低于一千元人民幣一斤的茶款。拿出三十斤對應的毛茶,花一兩千元人民幣請幾位歐巴桑婦女精剔,再花一千五百元人民幣報名,焙火后的二十斤每斤已升高到一千七百元人民幣左右。有的比賽不夠權威,優(yōu)良獎甚至三等獎的市場博弈出的價格仍然較低,那么得優(yōu)良獎的茶農(nóng)都會虧損明顯。
為了直觀理解,我上述用了人民幣轉換。
關于臺灣比賽茶的內(nèi)幕,就寫到這里